<Profile>
王心偉 (Shinway),畢業於台大機械工程系。在大學期間對服飾產生濃厚興趣,並擔任 PTT 的JEANS 板主長達十年。於 2013 年決定「不務正業」,成立自有品牌 SYNDRO,現職為 SYNDRO 設計總監。
► My Favorite Boots
這次訪談是小編首次踏入 SYNDRO 位在民生社區的店面,進門後,就已經被整間店的裝潢及陳設給吸引。而裡頭饒富興味的不只是裝潢,就連服裝的細節也是一點也不馬虎!
接著讓我們來看看這次訪談中,能不能偷偷挖到一些 SYNDRO 主理人在創立品牌前的趣事吧!
► Interview
阿詠:今天分享九雙鞋靴中最喜歡的是哪一雙?有什麼特殊原因嗎?
Shinway: 是這雙 Number (N)ine 登山靴。這雙是當年我考上研究所買給自己的禮物,是當時買過的鞋子裡最貴的一雙,訂價大概8、9萬日幣,要不是因為考上研究所,應該也狠不下心衝下去。
當時一看到 Number (N)ine 的 runway 就很喜歡。那時也沒有想太多,純粹外型設計非常合我胃口;乍看鞋頭大大的,沒想到搭配窄身的褲子也滿好看。
另外,整雙鞋的視覺,包括鞋面,織帶,跟鞋底等,都是用黑白灰色調,平衡感做得很漂亮。加上那時候有一些損友推波助瀾,強調這雙使用特別的挪威縫製法,以後維修換底也都很方便,種種原因之下就給他買下去了。
但其實 2006-2007 那段時間,我比較偏好歐系的時裝,特別是Maison Martin Margiela,所以 2006 秋冬 Number (N)ine 偏暗黑風格我一點興趣都沒有。但2007春夏的風格大轉變,有點嬉皮又有點 grunge 的感覺,連當時的模特兒都長得有點像 Johnny Depp 跟 Kurt Cobain,整體非常瀟灑飄逸,我很喜歡。
到了2007秋冬,雖然整體轉回黑灰色調,但與先前整體暗黑比起來,多了灰、白,就顯得很有層次,這雙登山靴就是那一季出品的。
他們靴款由日本製靴品牌 “Foot the Coacher”操刀,那一季大部份的人是比較喜歡另一款西部靴,而我比較喜歡的是登山靴,比較粗曠,且楦頭感覺也比較寬。我的腳是屬於比較偏寬的,完全沒辦法穿窄楦的鞋子。
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是,乍看這雙靴的配置會覺得好像可以穿去從事登山運動,但沒想到穿起來還蠻不舒服的(笑),有可能是中底太厚也太硬的緣故。但這沒影響到我對他的喜愛,因為我真的很喜歡它穿起來的視覺效果。
本來我對鞋子有一個最基本的要求:穿起來一定要舒服,這也是為什麼我偏好楦型比較寬的款式,但這雙靴打破了我的原則。以後如果這鞋有磨損到需要換底的程度,我也是希望能夠儘可能的維持現在的模樣,不要去做變動。
阿詠:現在有什麼夢想鞋款是想要購入卻還沒購入的嗎?
Shinway: 現在會想買 Alden、Crockett & Jones 或是 Paraboot 的麂皮loafers。Paraboot 對我來講是帶點粗曠的法式浪漫,Alden 是美式的豪邁紳士,C&J就是英國的精緻,三者我都很喜歡,所以比較難決定哪一雙鞋是最想要的。
不過我腦中一直有個想法,就是出一款完全按照自己喜好跟想法的loafers,這或許是到現在都還沒有買的原因之一。
我是很喜歡穿 loafers 的人,不管夏天或冬天,loafers一直是我搭配的好幫手。我有一雙visvim loafers,前一陣子有麻煩你們維修,那雙應該是我這幾年來使用率最高的鞋子!其他的鞋靴穿著頻率加起來可能都不到這雙,一個禮拜可能會穿 4、5天。
之前送他去修理的時候想:其他鞋子終於可以輪班了 (笑)。
阿詠:當你決定要買一雙鞋時,最重視的購買要件是什麼呢 (e.g., 製法、品牌、外型、皮革...)?
Shinway: 坦白說我已經完全不缺鞋,所以真的要買,一定是第一眼就覺得「太棒了!」也就是這鞋自己創造了我的需求。
那什麼會讓我有這樣的衝動?不外乎就是「品牌魅力」跟「外型」。
外型當然絕對是最重要的。
品牌魅力就是我對這品牌的信任感,比如我看到 Engineered Garments 跟 Dr. Martens 推出合作商品,就大概知道它的品質是怎麼樣水準,因為就是 Dr. Martens 製做加上 Engineered Garments 的設計。以我對品牌的了解程度,就願意花8、9000塊購買。
簡單說,如果是一般 Dr. Martens 款式,已經可以預期外型跟作工,我可能喜歡但不一定買單。加上 Engineered Garments 的設計,同樣也是我熟悉的品牌,想像兩個品牌融合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,這樣的想像空間便創造出我想買這雙鞋的欲望。
還有另一種需求被創造的情況。
就像我本來就喜歡 visvim,去日本一定會逛,假如今天就是有想買東西的衝動,可能就會在店裡挑一雙現在最想要的款式,比如剛剛提到麂皮loafers,如果店裡剛好有,在這種情況下就會買。
這算不算品牌迷思?我會認為品牌存在的目的,是要提供消費者一種「信任感」。回到我剛剛的例子,Dr. Martens 跟 Engineered Garments 之於我都是可以提供信任感的品牌,我了解而且可以信賴,兩者合作產生的想像空間正是掏錢買單的動機。
阿詠:看到你今天展示的鞋款,visvim佔了相當高的比例,可以跟大家分享visvim這個品牌吸引你的地方在哪裡?
Shinway: 我接觸 visvim 的時間算滿晚了,大概2007年才注意到這個牌子。
那時候他們推出 Virgil 靴款,吸引到我的目光;在那之前他們著名款式如 FBT 等,是把運動鞋的基因加入印地安莫卡辛鞋,確實大受歡迎,但球鞋底不是我的愛。
但當 visvim 推出 Virgil 這樣比較傳統的款式後,球鞋基因只剩下後跟TPU穩定片,對我來講已經把球鞋的成分降到極低,而品牌對經典靴款外型的保留跟重塑是我最欣賞的地方。
那時第一雙 Virgil 用 elk (大角鹿) 皮革,這種素材一試穿就覺得太誇張舒服!隨著皮面不同配色,TPU穩定片配色也會不同,對於配色、外型設計、靴楦、還有品牌文化調和得很好。真心覺得 visvim 是很用心的品牌,跟我以前穿 Red Wing、Timberland 的經驗很不一樣,就這樣被收服了。
說真的男生很簡單,一旦被收服就會很死忠(笑)。
其實一開始接觸 visvim 時是買背包,買的款式包底也使用鹿皮,非常喜歡。品牌認同建立起來以後,鞋子也開始買他們的。
阿詠:既然談到了品牌,可以分享一下至今影響你最深的品牌是什麼?為什麼?
Shinway: 每個時期都有不同喜愛的品牌,像Maison Martin Margiela、visvim、Number (N)ine、UNDERCOVER,這幾個牌子對我有一定程度的影響。
以 visvim 來講,他結合新舊的方式,帶給我很多啟發;Maison Martin Margiela 讓我看到如何把東西做到最頂級,但外型又那麼簡單,概念和用料上都影響我很深;兩位日本設計師,高橋盾跟宮下貴裕,影響我的是他們的精神,怎麼樣讓自己怪的點能夠很尖銳地闖出來,卻又在市場上有很好的反應。
阿詠:回到鞋子的議題上,記得購入的第一雙靴子是什麼款式?是什麼因緣巧合下購買的?
Shinway: 我的第一雙工作靴是 Red Wing 875。當初因為 875 是基本款而且真的很熱門,自然而然從 875 開始入門。雖然 Red Wing 是真材實料的工作靴,但我們不可能真的穿成工人,也沒有那個氣質,說穿了只喜歡那個粗曠感,所以怎麼樣在「粗獷風格」跟「所處的都會環境」取得平衡,是穿著時比較在意的地方。
阿詠:在靴子跟服飾的穿搭上,有什麼偏好嗎?或者是有什麼訣竅可以跟大家分享的嗎?以我當例子,我的偏好是穿什麼顏色的鞋子就會搭配同色的皮帶。
Shinway: 一是要在「粗獷」(rugged) 跟「都會」(urban) 中取得平衡。
我還會在意所謂的「季節感」。比如,雖然很喜歡亞麻材質,但只會在夏天穿,就算是厚的亞麻布料我也不會在秋冬穿。
另外,我滿喜歡穿「機能性」的衣服,可以簡單收納隨身小物;因為平常不太愛帶包包,我喜歡的背心可能有4個口袋,一件襯衫有5個口袋等。所以軍裝、工裝這類兼容 old school 與機能性的服飾特別合我胃口。而這類軍工裝的服飾正好跟heritage風格的工作鞋靴非常搭。
阿詠:請問是從何時開始關注heritage風格的服飾呢?
Shinway: 大概算是從大學時期看不良牛 Fashion 板的時候開始的。
以前資訊不像現在這麼普及,購買的管道也不像現在這麼多元,而我這個人就是什麼都希望買最好的,所以在購物前都會做相當多研究,漸漸發現 heritage 品牌最容易打動我。
所以對 SYNDRO也有這樣的期待。我們很多東西雖稱不上replica,但很大程度把老元素加入裡面。比如有一款rider coat就肯定有replica跟heritage的成分在裡面,同時也很時裝。我們自己開發的版型,並經過用料調整,變得很輕很實穿。我們做的trench coat、棒球外套也都算有代表性。
把我們的棒球外套跟Golden Bear放在一起,紮實度跟重量感一定輸,但不是重度阿美咔嘰口味的人,對 SYNDRO 的棒球外套可能更有好感。
確實曾有經銷商擔心毛料不夠厚、皮不夠硬之類的,但我反而希望這外套稍微輕軟一點,才更實穿。
除了增加實穿度外,我再加入一些新的概念,比如把刺繡、徽章等傳統棒球外套的元素用皮革來表現,把舊有的與新的創意做一定程度平衡,是我自己不管穿搭或設計上很在意的點。這也是heritage風格給我最大的影響。
所以如果要講SYNDRO是一個什麼風格的品牌,這問題被問過很多次但都沒有很明確的答案,我覺得只是在做我喜歡,能夠穿很久,希望未來我都還是會很喜歡的衣服。
阿詠:想想從以前 BBS 不良牛 Fashion 板時期我們就已經認識了,還很巧的唸同一所大學。從以前還是學生的時候到現在身為品牌主理人,在買衣服鞋子的風格品味上有什麼改變?或是有什麼注重的東西是因為經營牌子後,而有不同的想法?
Shinway: 改變是一定有的。
我是對材質很敏銳的人。一般人沒那麼敏感,流行什麼,只要圖案喜歡或外型OK就買單了。但對我來說,如果碰到一件衣服,沒有感覺到與價格相稱的質感,就不會想買。
從那時候到現在都沒變的,是對材質的要求。
精神面上則一直改變。以前買 heritage 商品,比如 Sugar Cane,因爲他的工作襯衫、牛仔褲很紮實。
有段時間很迷 Diesel 牛仔褲,覺得紮實又有很多創意,光是在縫線和刷色上的搭配就非常用心。我有一條 Diesel 牛仔褲,它的刷色呈金屬、泥漿的感覺,車雙線配色一條紫、一條紅,超會搭!現在回想起來還是覺得很用心,像我自己開發牛仔褲的時候大概不會想到這樣配,可是回頭看我這幾件 Diesel 牛仔褲搭配起來超級好看。很多概念,跟紮實的工藝結合,這是後來我接觸歐洲牛仔褲的時候注意到的東西。
到後來更進一步接觸歐洲設計師,比如Maison Martin Margiela,終於接觸到這種設計師品牌的時候,發現這些牌子的材質選擇、工藝要求等,一定在水準之上,我完全可以信任他會用最好的東西來做。
到了這個時候,反而是設計師的「世界觀」對我來講更重要。設計師的「世界觀」會成為影響我購買與否、會不會憧憬這個品牌的一個要件。
接觸歐洲後,又把視線移到日本設計師,再到後來做自己的牌子,對我來說轉變可能就是更注重實穿性,或許是一種反璞歸真,畢竟衣服最後還是穿在身上。回到一開始提到的材質,材質跟版型上一定要是符合我的身型的,要不然再有噱頭再酷都沒有用。
阿詠:要怎麼定義剛剛提到的「世界觀」?
Shinway: 比如,有些設計師強調環保,像feit這個鞋子品牌,它的理念是製造過程中跟材質的選用都以天然素材為主,並強調日後的可維修性。
或是像Maison Martin Margiela,早期著名概念是「解構」。他把很多有的沒的東西解構後,再重新組合,或是把跟衣服無關的東西拿進來做成衣服。有一件artisanal藝術創作系列的作品,是把很多瓶蓋串成一件背心,要說有實穿度嗎?其實沒有,但你會覺得他滿酷的。再例如,我有一件 T-Shirt,圖案是一副拳擊手套掛在胸前,拳擊手套的筆法很寫實、像素描的感覺,就是說他把一些看似合理、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東西,用極致精緻的方式設計出來,我就會被打動。
如果要把 Maison Martin Margiela 這種「解構」的概念再講具體一點,可以用他本身的零售空間來舉例。
MMM 的 3R的概念:reconstruction、reproduction、replica,把東西用很簡單的方式重建,用有文化的老東西重新賦予新的意義去呈現。像他在東京惠比壽的店面,本來是一家機電工廠,沒有裝潢、把原本的樣子維持下來,然後全部漆成白色,留存著的機具就拿來做陳列架,這就是他的 reconstruction,保留“物”的同時又重新定義其存在意義。最厲害的是平衡感拿捏極好,能讓如我等普羅大眾認同,同時讓有藝術品味的人看又覺得前衛。
另外,高橋盾的世界觀我也很喜歡,給人感覺很搖滾,可是衣服本質卻又是那麼紮實,雖是反骨的人但並沒有在衣服本質上叛逆;其實Number (N)ine也是這樣的概念,很古典也很叛逆。這些設計師的世界觀怎麼體現在他們的服裝上是吸引我的地方。
阿詠:從「腦說」到”SYNDRO”之間的角色轉換,對你而言最大的改變是什麼呢?
Shinway: 腦說的時候還是無名小站時期,發文頻率很低,平均半年一篇,坦白講腦說時期沒什麼知名度,那時候的知名度來自於我是PTT JEANS板主。在做SYNDRO之前,比較把自己定位成一個難搞的服裝愛好者,東西想買得好又想要買得便宜。所以自己在做牌子時,也會想滿足這樣類型的客人,卻發現不太可能(笑)。不過那個精神還是在的,把東西做到盡善盡美,至少讓別人挑不出毛病。你可以嫌他貴,這是唯一可以嫌他的地方。
過去我當自己是個評論家、愛好者或是難搞的消費者的時候,就是單純的在享受這些大家努力心血的結晶,再嘴賤評論一下,過很爽。當自己做牌子之後,其實最難的就是「怎麼樣能夠做到自己不會去嘴賤」。
坦白講,以剛開始做品牌時所擁有的資源,是完全無法滿足自己的;也因為這樣,對自己喜歡的品牌更加尊敬,知道這一切絕對不簡單。
同時也激勵自己,既然人家做得到,我也得盡量找資源,把作品矜到我想要的程度,所以這兩個角色中的變換,最大的差別應該是自我要求。
阿詠:當發生產品沒辦法滿足自己的要求時,你認為的可能原因是什麼呢?舉例來說,我們之前的M.F.B.專訪有訪問前Red Wing Japan的社長鈴木理也先生,他說每季Red Wing Japan出的東西,從設計到最後成品出來都會有些許落差。設計階段時滿分是100分的話,最終成品可能只有80-85分,但即使如此還是得販售。最大的原因出在生產端,因為美國工廠產量大,沒辦法對於一些細節要求去做讓步。這算是他最大的挫敗,但必須要接受,每一季的生產過程就是不斷的跟工廠溝通跟妥協。
Shinway: 我完全理解也贊同他的說法,但我們case可能剛好相反。我們會遇到的問題來自產量太小,工廠生產端不願意按照我的品質要求。
也就是概念接近,但遇到的問題不太一樣。
有時候提出特殊要求,可是因為產量較低,工廠為了這個小單還得調整機器,結果做沒幾件,好不容易順手就沒了,不划算,也賺不到什麼錢,因此不接。我也期待我有一天會遇到像 Red Wing 的問題。
用打樣的方式由單一師傅 10件、20件製做,也常見於業界,由於一人精工,可以做到很精緻,但我們很多衣服反而無法這樣做。原因是我們需求的機器常常只有工廠人員才會操作,比如「鎖鏈車」,過去是一種大量生產的技術,工裝和軍裝都常用到,因為他生產很快,是一個時代的記憶。
我們想利用這樣的機台,做出精緻的樣貌,對工廠來說很挑戰,對小工坊來說沒有這個機器、也沒有這個技術,因為這種製法早就被淘汰了。所以我們想要精緻,產量又介於不上不下,情況就會很困難。
不過現在克服這個問題了,這算是眾多問題中比較小的issue。
生產面是一個困難,再來還有消費端。
在品牌很初期的時候,最大的目標是打響名號不是賺錢,但沒賺錢也辦法存活下去。品牌初期沒有辦法創造好的口碑、好的形象,就很容易就掰掉。
一開始遇到一個問題:有沒有必要為了自我滿足,做出 2 倍成本的商品。比如做一件M-65夾克,設計得很帥,然而若是裡面每個工法都按照我設定,成本要變 2 倍!這些製法我覺得超帥超爽,但對消費者來講,都是一模一樣的東西,價格變 2 倍的話,對他們而言就一點都不吸引人了。
在2015年時這個狀況也解決了,從那時開始,我對做出來的東西終於完全滿意。其實真的生產端幫我很多的忙,自己內部的也是對的人。
後來也發現,會滿意一個品牌,還關乎他的整體的購物流程,從產品本身,到包裝、銷售,流程是一個完整、舒適的體驗時,對品牌的滿意度很自然就會增加。
如果我們只顧產品本身,沒有顧慮到其他面向,是沒有辦法創造國際知名品牌那樣的高度,也就沒辦法達到那樣的銷售量;同時,就沒辦法有比較低的成本,也就沒辦法用比較好的價格賣給消費者,變成不好的循環。
所以我花了滿多心思,不只是在產品本身,也在很多後續環節。或許消費者會覺得那根本不重要,寧可產品賣便宜一點;以經營品牌來講,這無異見樹不見林,我們不能就這樣做,還是要把所有環節做好,最後得利的還是消費者。
阿詠:這是不是也是SYNDRO HOUSE成立的原因之一,可以提升消費體驗。
Shinway: 沒錯。
阿詠:目前還沒看到SYNDRO有出自家的鞋款,以後會有出鞋款的打算嗎?
Shinway: 我相信是有機會,但我要先克服許多難關,包括心理層面的障礙。因為市面上已經有太多優秀的品牌,因此可能要先確定這個款式是否是市場需要的,製程是可以負擔的,還要遇到好的timing。
阿詠:上一季以電影「鬥陣俱樂部」為靈感來源的”Project Mayhem”,其中以拳擊手套為主題的棒球外套跟拳擊手套零錢包等,主題非常有趣,市場反應也相當熱烈。可以跟我們分享每一季的設計靈感來源為何?
Shinway: 其實現在的設計靈感很多還是來自於做品牌之前,我腦袋有很多故事,但要真的應用在系列上面沒這麼簡單。所以SYNDRO就我而言還不是一個最滿意的樣子,原因是他還很產品導向。比如我現在喜歡rider coat,就做一件 rider coat 再來想怎樣搭配,怎麼跟我腦袋的故事結合,而不是我認為比較好的方式:先有一個故事再來做一系列的衣服。
音樂也常常是我的主要靈感來源。
有一季我們的主軸是反戰,主題是”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?” 。這其實是越戰時的老歌,我從小就很喜歡這首歌。那時只知道這首歌在唱什麼,但對內涵不太熟悉,就算知道內涵也沒有實際去考究。懂的還不夠多的時候,也不會那麼有感,即使如此那時也已經很喜歡這首歌了。到後來研究軍服,看了更多的戰爭電影書籍,自己可能也經歷了一些身離死別,對人生的歷練更多,就會覺得我們這麼喜歡的這些衣服很多是來自於「不願意發生的戰爭」這件事情,才開始想要做這個大概有7、8成商品是軍服的系列,那一季我覺得故事跟產品間有達到滿好的平衡。
阿詠:這讓我想到之前有部電影是彼得.傑克森執導的,片名是「他們不再老去」(They Shall Not Grow Old),這是導演透過修復當時存留下來的黑白影片,再重新上彩色剪輯的紀錄片。內容將戰爭的殘酷與荒謬展露無疑。我同事原本對於軍裝還算有興趣,但看完那部電影後說他再也不想買任何跟軍事有關的東西,覺得太殘酷了。
Shinway: 打仗本身是殘酷的,但大多時候我們喜歡軍裝是因這個殘酷需求而開始研發的機能性。那是一整個國家投入資源創造出來的東西,其實很值得去研究,我們不是欣賞背後的戰爭,而是產品本身。
阿詠:前些日子跟GOOPiMADE合作的款式非常熱銷,讓大家都非常期待接下來有什麼新的企劃,可以偷偷跟我們透露一下嗎?
Shinway: 其實今年已經談好蠻多檔合作,我們對於跟同行或其他業界的合作一直保持開放的態度,像我們之前就為詹記麻辣鍋設計制服。其實做 SYNDRO 自家產品,與做不同單位的聯名系列,或幫公司做制服,都完全是不一樣的概念。SYNDRO很明顯就是要表達我的世界觀,聯名則是雙方世界觀的妥協。
像這次 GOOPiMADE聯名系列商品光看外型,會覺得不像SYNDRO,但那確實是我們設計/打版的。我們設計時,是站在對方的視角:假設我是 GOOPiMADE 設計師,喜歡寬鬆又機能性的衣服,用SYNDRO的邏輯會怎麼做?
然後用我們的知識和技術去完成,所以同時會有我們的基因、他們的輪廓在。
做制服最重要是需求,這個制服在企業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,是工作或是要秀的,意義的不同,創作的邏輯也會不一樣。
阿詠:感謝Shinway今天無私的分享,真是受益良多。
Shinway: 不會的,我今天聊得很開心。或許你們看不出來,但其實我不是很喜歡講話的人(笑)。
► 訪後心得
看到王心偉的鞋靴蒐藏後,便會想像他對於visvim的愛可說是不可自拔,但也就像他所說的,「一個品牌一但創造給消費者信賴感,那麼你便會因為信賴感而創造出需求」,我相信這是每個品牌都想達成的目標,而SYNDRO這個品牌,也正大步邁向這個目標,同時他們也希望讓各位深刻感受到你衣櫃中最常穿的那一件,就是SYNDRO。